电视剧《白鹿原》正在热播。目前剧情已经进展到二虎守长安的年。在电视剧中,关于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的描写比小说要多一些。而且,不难看出,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被颇多丑化。尤其是孙浩饰演的杨排长就是一个典型。
(电视剧《白鹿原》中的杨排长)
焼杀抢掠、欺男霸女、横征暴敛、鱼肉乡里、兵匪不分,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了。
那么,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?根据一些公开的史料,尤其是陕西记载的史料,基本也是这个样子。
但真的是这个样子吗?
刘镇华和陕西的渊源
先看看刘镇华的百度简介:
刘镇华(—),河南巩义市人,原镇嵩军统领。曾授将军府阜威将军,辛亥革命后,他凭藉这支号称十万之众的地方武装,依违于各大军阀之间,先后投靠孙中山、袁世凯、段祺瑞、吴佩孚、冯玉祥、阎锡山,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。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、安徽省主席等职,国民党二级上将。年逃往台湾。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。
(真实的刘镇华)
刘镇华和陕西是颇有渊源的。从年3月出任陕西省省长,刘镇华在陕西执政长达7年。年抗战胜利后,刘镇华又在陕西城固居住,直到去往台湾。
刘镇华和陕西的故事,从年3月开始。当时,刘镇华出任陕西省省长,作为一个外来者,刘镇华在陕西可以说是小心经营,如履薄冰。年7月,刘镇华又任陕西督军,掌握陕西军政大权。
刘镇华掌握陕西军政大权后,利用一切机会,大力扩充兵员,先后收编了绿林马河清、王振、万选才、孙殿英等部,使镇嵩军进入极盛时期,兵力扩充到十万之众,被吴佩孚视为“西北长城”。
作为一个军阀,刘镇华对陕西的治理并不成功。公开的史料显示,在陕期间,他横征暴敛,尤其是对陕西教育损害颇多。《白鹿原》中发生的交农事件,就是在刘镇华治陕期间。
年,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,刘镇华认为这是一个夺取河南,使豫陕连成一片的好机会,决定孤注一掷,把军政职务交给吴新田,以出巡为名,率领陕境的镇嵩军赴豫作战。结果,镇嵩军一败再败。
刘镇华兵败后,原陕军胡景翼部将领冯子明、田玉洁等部在华阴、华县率部倒刘;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派军袭击潼关断刘归路;杨虎城等部则把守韩城、朝邑一带黄河渡口阻刘入陕。刘镇华无奈,只得率残部逃往山西投靠阎锡山,结束了他在陕西长达7年的统治。
年秋,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,刘镇华看到时机已到,即赶往天津会晤张作霖,后又往岳阳会见吴佩孚,重新投靠直奉军阀,被任为豫陕剿匪总司令。他召集镇嵩军旧部及民间武装,得数万人,沿陇海线西段东进,攻击国民二军岳维峻、李虎臣部。
年初,刘镇华在陕州、灵宝一带,联合直、奉、阎部,将国民二军击败。刘镇华乘胜率七万大军,迅速通过潼关,于4月15日进抵西安东郊,准备入城,重温旧梦。
守卫西安的陕西军务督办、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师长卫定一等部,兵力不过三四千人,士气萎靡,处境危殆,西安城中一些士绅已准备迎刘入城。
4月16日,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杨虎城率所部主力驰援西安,击退刘军前锋,与李、卫等部共约一万人,守卫西安。
4月17日,刘镇华下令包围西安。到5月15日,刘军攻占城西三桥,完成四面包围,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,尤其在东关地区,双方鏖战惨烈,常常短兵相接,白刃拼杀,反复搏斗。8月以后,城内弹缺粮尽,已陷危境,但陕军仍在坚守。
9月,冯玉祥响应广州国民政府北伐,在绥远之五原誓师,随即任命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,率部经宁、甘进军陕西。10月中旬,首解三原之围,冯军随即向咸阳和西安外围展开总攻。11月,冯军攻击西安以东的十里铺刘镇华大本营。西安城内守军也乘机出击。在内外夹攻之下,刘镇华仓惶逃到豫西陕州。11月28日,西安解围。一场经历了八个月,军民死伤近五万人的西安围城战遂告结束。
这就是刘镇华攻打西安的简单经过。
刘镇华的政治失误
成王败寇。刘镇华是一个失败者。作为失败者,被抹黑也是正常的。而且,作为失败者的刘镇华,还是逆北伐战争的潮流,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劣迹斑斑的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。
刘镇华作为一个旧军阀,毫无疑问,有着诸多缺点。90多年前的真实情况,我们已经无从知晓。但一些细节,以及当事人的目的和意图,是可以揣测一二的。事实上,历史的记载,真正能还原的,又有多少呢?一些阴谋者的对话,如太史公也是不知晓的。但太史公把它写出了,记录下来了。对细节和相关史料的分析,以及当事人的目的和意图,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手段。
我们先不说黑锅,先分析一下刘镇华为什么失败?
不少历史文章里说,刘镇华的部队是乌合之众,战斗力极差。但从当时的情况看,相对陕军来讲,刘镇华足以令人生畏。
根据史料分析,当时关中最精锐的陕军是国民第二军,军长岳维峻。年初,因受到鄂军寇英杰师的围攻,国民第二军军长岳维峻率领他的部队败退到豫西、准备回陕西,但在陕州、灵宝地方遭到刘镇华部的截击,被打垮。岳维峻只身逃往山西,成为阎锡山的俘虏。
还有,当时的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,因到河南援应岳维峻,也被刘镇华打败,只身由灵宝过河经山西,化装逃回陕西。
陕军也因为这两次惨败,致使西安防御空虚,败军之将李虎臣仅剩人马,简直不堪一击。刘镇华顺势进攻西安。驻同州的麻老九、驻蒲城的缑章保等部趁机迎刘入陕。当时镇嵩军轻易地占据潼关,长驱直入,如入无人之境,直扑西安,简直如取探囊之物。
(电视剧《白鹿原》中的刘瞎子)
分析刘镇华的西安之败,首先要看到刘镇华的政治失误。
刘镇华本是冯玉祥系统的,年3月,刘镇华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省长。年刘镇华取得了陕西督军冯玉祥的好感,与冯结拜为弟兄。年冯玉祥反叛脱离北洋军阀体系,刘镇华跟随。年刘镇华临时指定他人代理督军,离开陕西前往河南作战。后战败,欲回陕,被陕西军头们抵制。这种情况下,刘镇华居然改换门庭,重新投靠直奉军阀。从这一点看,即使他拿下西安,在北伐战争的大潮下,也无法占地为王。而且,刘镇华的军事实力,也远不能与五原誓师后的冯玉祥相抗衡,冯实行国共合作,有苏联军事援助。刘镇华政治上找错了靠山,军事失败就在所难免。
刘镇华的军事失误
那么,刘镇华的军事失误在哪里呢?
其实,分析他的军事失误,就能看出刘镇华被抹黑的端倪。
以刘镇华的十万之众,如果只是拿下西安,应该不会让李虎臣和杨虎城坚守八个月之久的。但对于刘镇华来说,他把他待了7年的西安看做自己的一个“窝”,这个“窝”暂时被人占了,他现在只是想再拿回来。而他攻打西安的意图也是重温旧梦,重掌陕西。
历史是胜利者写的,似乎刘镇华带领镇嵩军到陕西就为是烧杀劫掠来的,这对刘镇华很不公平。
刘镇华身为陕西督军,年才离开陕西,年领兵回来,那是要收复自己原来的地盘,决不是纵兵焼杀抢掠了事。而毁坏性的收复应该是他不愿意做的。他的意图很明显:逼迫二虎弃城。
(电视剧《白鹿原》剧照)
复盘当时的情况:
年4月初,刘镇华的镇嵩军兵临西安城下,如果立即攻城,拿下西安的概率是非常大的。而且,当时城内领导层有人建议暂时放弃西安,徐图整理反攻。就在举棋不定的时候,西安地方士绅就组织了一个“和平期成会”,派出代表去见他们当年的“刘兼座”表示欢迎。为了使刘镇华更体面一些,他们请刘镇华稍停一下,等西安原来的李、卫部队全部撤走之后,举行一个盛大的欢迎会,欢迎刘镇华进城。刘镇华从这些所谓地方大绅方面已了解到西安城内的情况,在他看来,西安已在掌握之中,自然乐于在盛大欢迎之下,来一个入城式,那确实体面多了,也就同意了这样的办法。
但此时,刘镇华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,把军队停留在西安东郊等待入城仪式,居然没有派兵去控制西安的全部城门,或者三面包围西安,只留一条被监视的通道。
刘镇华在军界纵横十数年,身经百战,治理镇嵩军和剿匪,心狠手辣,杀人无数。怎么在西安城下就只想和平接管省政权,忽略了哪怕是辅助的军事手段?
唯一可以解释的是,刘镇华此时很想向陕西人民表明自己是仁义之师。
驻扎三原县的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杨虎城,决定支援西安守城。杨虎城的先头部队是4月16日从西安北门进城的,杨虎城率领他的幕僚和卫队等于4月18日由三原到达西安。杨虎城部精锐人马入城,坚定了城内军民抗敌的意志。
杨虎城的部队4月16日就在城东关与镇嵩军发生战斗,西安守军不肯出让的局势明朗化。但是到了5月15日,镇嵩军才占领咸阳、西安间的三桥,实现对西安四面包围。刘镇华既然发现和平接管无望,怎么迟迟不马上围城?
这是非常奇怪的。
但这也说明刘镇华对于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犹豫再三。其保留西安西部通道一个月,也就是希望守军和平撤离西安。
被抹黑的镇嵩军
西安城被围期间,刘镇华还有些鲜为人知的“仁义”事情,但由于其战败这的身份,或者是外来者的身份,现在不为人们提及。
当时,西安城里的中学生们被编成学生军,组织学生进行宣传鼓动和救济工作,领导者是中共早期党员魏野畴。后来魏野畴与镇嵩军联系,要求开放师生们到城外终南山脚上课学习,刘镇华慨然允诺。当围城之战结束后,这些中学生们返回西安,个个红光满面,与被围在城里的人个个面黄肌瘦,形成鲜明对照。
还有,围城前不少四乡农民逃进西安城内。到了六月初收麦时候,城内派出代表和刘镇华交涉,要求放农民回乡收麦,刘镇华点头,共计能放六七次之多。
镇嵩军作为旧军阀部队,自然有着一些不良的习气,但说镇嵩军是兵匪不分,应该不至于此。
先从镇嵩军的来历说起,镇嵩军官兵多为“刀客”出身,起初与豫西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因此,镇嵩军备受当时的豫督张镇芳以及其他派系将领的歧视和打击。为了改变这种处境,刘镇华决心整顿军纪,下狠心进行剿匪,很快把伊川、洛宁、嵩县、宜阳一带的匪患剿平,镇嵩军内部因株连也被杀二三千人。经过整顿之后的镇嵩军很受张镇芳的赞赏,其战斗力也非往日可比。
通过对刘镇华整治部队的史料分析,镇嵩军作为旧军阀部队,不良习气肯定有,但是和土匪还是有天壤之别,毕竟是正规作战部队。
再看围城之后所发生的事情。
镇嵩军对西安形成包围之后,绕城一周挖了宽深各6公尺的外壕,并加筑围墙一道。从这个时候起,一直到11月28日止,西安和外界完全失掉了联系,人员的进出断绝了,
在围城八个月内,镇嵩军攻城的次数极少,每次规模属于千人级别战斗,与浩荡近10万大军的规模有点不相称。
例如小雁塔的争夺战。小雁塔是西安朱雀门外的唐代建筑,有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,显然是个制高点,为陕军固守南城重要据点,由李云龙部刘文伯旅防守。镇嵩军先后集中重兵攻击占领过两次,均经守军组织反攻克复。这是城南面的主要战斗。
小雁塔的塔形秀丽,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。问题是,虽然历史陈述说,小雁塔的争夺战如何激烈,实际今天上却找不到当年战火的痕迹。现在一切关于小雁塔的历史文物介绍,都没有涉及曾被战争破坏的内容。而小雁塔的砖结构塔身,绝对经不起大炮轰击,几包炸药也可以把塔炸毁。连塔周围的古建筑,也没有被战火摧毁过。所以很难判断小雁塔之仗打得很残酷。
东关战场,因地形关系,从战争开始一直到胜利为止,始终是镇嵩军进攻的重点,镇嵩军设在韩森寨附近的炮兵群,就专以东关陕军阵地为轰击目标。如此一来,东门门楼必定配置守军的制高点火力,但是门楼至今保存完好,并没有被炮火毁坏,而辛亥革命时新军进攻北门,为夺取弹药库,就用炮把北门门楼轰掉了。
这说明镇嵩军下手很留情,和土匪作风相差甚远。
再说那烧田公案。现在公开的史料称,为了避免城内军民出来抢粮,刘镇华将西安四周十万亩快要成熟的小麦纵火销毁。
这里很有疑点:那十万亩小麦在镇嵩军掌握区域之中,如果不给农民,完全可以补充军粮,自己可以掌控在手里的东西,为什么要烧毁?
更合乎逻辑的解释是:杨虎城要死守城池,烧麦田是“坚壁清野”的措施。
(电视剧《白鹿原》剧照)
刘镇华在陕西执掌八年,久静思动,带领镇嵩军到河南打仗。他没有想到,在陕西自己是个外来户,与陕军积怨甚多。从他围剿靖国军开始,就结了不少梁子。所以他一旦离开陕西,想回来可就不容易了。
再次兵临西安,兵贵神速,本来可以用武力很快解决,可是他更多考虑如何在陕西站稳脚跟问题,如何收买人心,如何得到关中民众认可。他实际没有打算消灭杨虎城部和李云龙部,也没有提出收编,仅仅希望杨虎城部和李云龙部撤离西安,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,刘镇华多次错失战机,没有拿下西安城。
刘镇华采用围困战术,深沟高垒,企图困毙城内守军。围城日久,给西安人民造成极大灾难。到九月的时候,城内闹得把狗和牲畜都杀了吃光了。但杨虎城部也不是“饿死不抢粮,冻死不拆房”的人民军队,在城里到处要粮搜粮,加重了人民痛苦。
刘镇华在陕西的时候,声名狼藉,陕西的史料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。但是刘镇华能在陕西统治近八年,肯定是有过人之处。
但刘镇华作为一个外来者,作为战争的失败者,抹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凡是坏事,不管是不是你做的,都得照单全收。
诚然,作为旧军阀,刘镇华绝对不是冰清玉洁。但对于西安围城战来说,应该客观的看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。
作者介绍
殷高峰河南禹州人,现居西安,财经媒体人,陕西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会副会长,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研究院特约研究员
更多内容请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jtwfh.com/xmjg/7513.html